致公党天津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供应链金融融资体系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会同市信访办、滨海新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供应链金融发展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贵党派在提案中提出的“创新融资模式,调整风控管理手段”“结合供应链产业(人才)联盟等优势,主动对接链上企业”“发挥大数据协同作用,构建预警系统”等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政策引领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市金融系统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落实金融服务“十项行动”“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市政府制定了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举措,积极引领支持金融服务科技型、产业链企业等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市供应链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关于深入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方案》(津政发〔2023〕23号)提出,支持商业保理等供应链金融企业深耕链上企业,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银发〔2024〕140号)提出,支持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接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便利上下游企业融资。鼓励依托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深化产融信息对接,探索供应链融资业务新场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业务系统,依托产业链上下游加强供应链授信融资;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和防控,建立基于核心企业全链条的风险防控机制。三是指导金融机构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提高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核心企业经营状况、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交易情况的监控,加强信息跟踪管理;明确核心企业准入标准和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开展风险预警、核查与处置。四是制定实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试点工作方案》,搭建覆盖科技、产业等重点领域信息共享机制,帮助科技、小微和供应链企业精准画像,建立天津本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企业、产品、投资机构、差异化管理“四张清单”,推动金融机构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针对轻资产企业的融资服务便利化水平。
二、加强平台建设
一是推动天津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平台已形成“信用数据共享—智能匹配推荐—融资服务闭环”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可实现企业与各类金融资源的精准对接,有效缓解包括供应链企业在内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平台已有60余家金融机构入驻,上线超过200款金融产品,累计撮合贷款97万笔,放款金额超2286亿元。二是推进金融监管数智化建设,采用机器学习、数理统计工具,搭建睿威风险监测系统,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现金流等交易级数据,可提前半年以上预警企业信用违约风险,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企业集群风险预警。三是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搭建专属国内信用证业务系统,依托企业网银、银企直连、供应链金融平台等,进一步提升开证、通知、交单、来单、付款确认、付款确认通知以及福费廷的全流程线上化服务能力。四是积极推进全市信访预警分析研判平台建设,完善信访信息系统规范化评查、预警提醒、文书审核、电子签章等一系列功能,强化信访数据统计分析体系深度应用,实现数据整合管理、动态分析,及时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推动涉企政策问题批量化解。
三、推动业务创新
一是在全国率先推出“可信仓单+动产质押融资”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企业以其动产或动产仓单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通过引入核心供应链管理公司实施数字化仓库的建设和改造,利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签发可信仓单,以数字仓库、可信仓单确保了动产质押融资的物权可控、可见,消除了虚假仓单、重复质押等风控痛点问题,帮助中小微企业快速获得资金支持。模式落地以来,融资规模已达百亿元以上,惠及中小微企业数百家。该做法入选国务院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二是建立“保理+供应链”融资等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研究提出“本外币一体化共管账户+优先受偿权”创新模式。该模式在满足进出口与收汇一致性原则下,为国际保理业务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解决资金闭环管理问题,有效化解保理公司对合法权益的担忧。三是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服务,邮储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新一代国内信用证、“小微易贷—产业链”等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渠道。天津农商银行锁定产业链、政府采购、反向保理等领域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滨海农商银行打造涵盖订单贷、政采贷、链保融等特色产品的供应链产品生态体系。天津银行运用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业务创新,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需求,有效运用“物的信用+主体信用+交易信用”,灵活组合和封装产品,将“融资+结算”服务嵌入企业经营场景,形成“上游+核心企业+下游”的供应链产品体系。
四、扩大信贷投放
一是接续实施“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链3.0版”,推动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机制,深入推进首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三贷”促进行动等金融服务制造业专项行动,升级产业链主办行“金融便利店”矩阵服务码,将金融产品拓展到信贷、租赁、保理等多个类型,数量由290个增至近400个,更好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对各主办行服务重点产业链情况进行通报,进一步优化主办行机制,推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2024年,各主办行共向对口服务产业链新增授信1407.02亿元、同比增长22.91%;新发放贷款468亿元,同比增长23.49%;各主办行将资金和服务输送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向对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新发放贷款57.93亿元;服务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965户(次),是2023年同期的2.09倍。2024年,全市产业链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2.1%,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信创、生物医药、车联网、航空航天等产业链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有力引领带动。二是指导金融机构以重点产业链工作为抓手制定出台服务制造业企业专项工作方案和惠企政策,安排专项信贷资源,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创新信贷产品模式,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强化制造业企业金融支持、提升服务质效。三是用好用足支小再贷款优先额度,自2023年7月设立100亿元支小再贷款制造业优先额度以来,多次组织召开部署会、推动会、座谈会,持续督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完善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效,精准支持制造业和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五、夯实人才联盟
一是借助人才联盟优势,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滨海新区利用供应链金融人才联盟,以促进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产业培育、业务创新、机构聚集,累计引进项目近百个,在产业聚集、产融结合、产融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协同创新的“聚能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供应链金融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引入供应链金融新业态,持续探索“产业+金融+生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支持区内实体经济发展。聚焦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加强共享合作,深化信息协同效应和科技赋能,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二是在滨海新区成立全国首个商业保理行业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站—“滨海新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工作站”,形成保理行业人才培训—输送—管理等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基地内保理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人才输送、人才管理等一站式服务,为商业保理加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三是深化撮合对接,市区两级开展产业链撮合对接活动400余场,促成合作成果500余项,组织链主企业、重点企业举办供应商大会、合作伙伴大会,开展品牌发布、撮合对接、合作签约等活动,通过链上招商,助力人才招引。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好《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支持政策,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金融政策与科技、产业等政策取向的协调一致,发挥政策“组合拳”的叠加倍增效应,不断完善我市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加强数字普惠服务平台建设、扩大信贷投放力度,以金融之为助力我市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衷心感谢贵党派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对健全完善我市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建议。
202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