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经济资本调节,推动碳中和背景下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提案”已收悉,所提建议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相关工作我们已经深入实施,并取得积极进展。经会同天津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研究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政策制度创新。一是完善绿色产业认定标准。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印发了《天津市绿色项目评估认定指南(试行)》和《天津市企业绿色评级评估认定指南(试行)》,制定了《天津市绿色项目评估认定指标表(试行)》和《天津市绿色企业评估认定指标表(试行)》,从“资源能源投入”、“绿色管理”、“经济效益”、“气候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评估认定指标,为我市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的评级评估认定和绿色项目库的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市生态环境局等6部门印发实施《天津市绿色发展“领跑者”企业评选实施办法》,鼓励支持绿色低碳企业发展。二是制定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市金融局、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等部门持续推动《关于构建天津市绿色金融体系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动天津市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同时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印发实施《天津市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若干措施》,明确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绿色租赁等方面31项工作任务,助力我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三是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促进碳减排。自2021年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以来到2022年末,我市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领域104个碳减排项目发放贷款103.6亿元。2023年市金融局、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深入落实推动经济运行一季度良好开局全年整体好转政策措施,会同相关部门强化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拓面推广应用,组织各区、滨海新区各功能区梳理2023年度绿色低碳项目,并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对接。2月份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为南水北调集团在津首个分布式光伏项目投放专项融资支持。四是深入落实差异化投融资政策。认真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指导辖内金融机构明确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风险的行业制定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或投资政策,提高差异化投融资管理水平。2022年邮储银行天津分行制定《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工作要点》《2022 年风险政策与风险限额方案》,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并对高碳高耗能和敏感性行业实施限额管控。
(二)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是加大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创新。指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紧跟国家和地方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规划和产业政策,研究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加大对碳减排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全国首单“双质押登记”碳配额贷款、全国首笔5亿元授信“双重ESG架构”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型银团贷款、全国首单租赁企业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全国首笔“蓝色债券”、全国首单使用房屋专项维修基金购买屋顶光热设备维修保险业务以及全市首例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设备性能保险等多项“首单”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相继落地。在绿色信贷方面,2022年,天津银行向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发放我市首笔“碳表现挂钩”贷款。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创新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产品,采取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以已确权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款及电费收费权进行质押登记的风控模式,为中国电建集团下属公司运营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发放贷款。市发改委、天津银保监局印发实施《天津市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引导辖内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绿色消费领域贷款余额56亿元,同比增长125%,重点为企业和个人购置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提供信贷支持。在绿色转型债券方面,2022年华能国际发行转型债券募集资金3亿元,期限2年,将用于华能天津临港经济区燃气热电联产工程项目,是全国首批5单转型债券项目之一。国网国际融资租赁公司发行全国租赁行业首单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发行规模10亿元。在绿色保险方面,2022年12月,生态城美嘉园小区使用房屋专项维修资金购买屋顶光热设备维修保险正式生效,此次试点成功落地属全国首例。二是建立全市绿色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搭建绿色金融政策创新研究、信息对接和沟通协调平台,统筹推进我市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制定全国首个绿色租赁标准——《绿色租赁服务流程》,支持东疆综合保税区建设绿色租赁服务流程试行区,先行开展绿色租赁服务流程创新实践,形成更多示范经验成果,为绿色租赁标准获批创造条件。三是发挥专业服务机构作用。支持滨海农商行打造绿色金融特色支行,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绿色金融服务。推动平安银行、南开大学、联合赤道公司共建“碳中和与数字碳金融实验室”。推动坐落在我市的联合信用及旗下联合赤道公司发挥行业龙头作用,落地转型债券等多项全国首单绿色金融产品及案例,联合赤道公司获得全国首批“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资质,并在“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结果中排名首位。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首发《天津市ESG30指数》,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绿色治理专项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持续拓展融资渠道。一是持续推动绿色信贷投放。推动金融机构调整完善信贷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并对机构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信贷情况开展定期监测分析。截至2022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4942亿元,同比增长22.36%,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1.6%。二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强对市场主体培训,联合上交所、市有关单位开展业务培训,深入解读创新品种债券(含绿色债券)等产品特征、审核政策、典型案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形式,摸排我市企业对绿色债券和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基础设施REITs等产品的发行需求、意向、困难和建议,通报沪深交易所,针对性做好支持服务。2022全年我市共发行绿色债券28支、金额207.74亿元。三是发挥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机构作用。发挥监管评级导向作用,引导租赁公司加大对飞机航材、现代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发布融资租赁公司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四是支持海河产业基金投资绿色产业,已重点布局新能源产业链母基金4支。支持和引入了爱旭科技、力神电池等项目10余个。五是支持发展绿色信托。推动联合赤道与北方信托研究绿色信托标准,实施“七里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绿色公益信托”,为我市首支湿地保护主题绿色信托产品。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围绕落实我市“十项行动”,聚焦金融支持我市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供需的同步升级,助力我市实现双碳目标,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一是加快构建符合天津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的绿色低碳金融体系,强化政策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管理制度、流程,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为绿色低碳领域提供综合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培育绿色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加大金融资源和资金的倾斜力度,为绿色低碳领域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发挥天津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政策的组合叠加优势,推动形成更多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和典型案例。不断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市有关部门和各区进一步梳理绿色产业和项目,积极推动绿色项目评估认定和企业绿色评级评估认定,使经济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我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组织金融机构强化对接,用足用好碳减排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为绿色产业和项目提供更多的金融活水,更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三是完善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对接全国碳市场建设,组织推动我市2022年度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履约工作,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对接协作,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平台,创新碳配额融资新模式,提高碳交易活力。
感谢您对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的关注支持。
2023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