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协同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提案,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相关工作我们已经深入实施,并取得积极进展,经会同经会同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银保监局、市教委研究答复如下:
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紧密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全力推进金创区谋划、金融街建设、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工作,为全市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截至2022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4.05万亿元,贷款余额4.25万亿元,双双突破4万亿元,存贷款加权平均增速8%,为2017年10月以来最高;202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197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市GDP比重13.5%,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全市金融机构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贷款约6458.2亿元,同比增长6.82。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大金融精准招商,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立完善市区两级常态化招商对接联动机制,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持续更新承接重点项目清单,赴北京重点机构走访对接,以央企金融板块为重点,争取传统持牌金融机构在津设立各类分支机构,推动各类央企在我市设立基金、保理等新型金融业态。2022年一批优质金融类项目落地,实际到位资金110.5亿元,涉及央企92.6亿元,其他企业17.9亿元,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开业,为银保监会成立以来批复的五家保险法人机构之一,是国内首家外资背景的养老保险机构。推动邮储银行总行级研发测试中心、农业银行全球反洗钱中心(天津)、中信银行天津托管营运分部、汇丰银行北区管理中心、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永安财险天津分公司、泰山财险天津分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天津分公司等多家持牌机构开业运营。中国建投旗下商业保理公司、中国电信旗下融资担保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落地,我市成为央企金融板块的重要聚集区域。中国保利集团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新格局海河滨海股权投资基金,实际到位15亿元;国新资本、国网租赁、中化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对在津金融板块增资近40亿元;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信集团、中国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等央企在津设立不同产业方向的产业投资基金;百度旗下度小满科技、北京陆石投资等市场主体在我市设立资产管理、私募基金等金融服务机构。
(二)优化融资服务机制,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强化与金融总部机构合作。持续推动22家金融总部机构与市政府合作协议164条重点事项落地,涉及落实措施353条,推动完成率超过95%。2023年以来,又推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集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与我市签订完成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意向支持额度达到4.5万亿元。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人寿、光大集团等签约金融总部机构相继在津设立基金等多个金融板块,注册资金合计约300亿元。太平保险集团在津整体购置建筑面积4.5万平米不动产办公项目,打造地标性的太平金融中心。二是建立重大项目融资对接长效服务机制。积极向辖内金融机构推送重点项目“白名单”、组织银行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深化银企合作,保障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建设资金供给。2022年,会同京冀两地人民银行,组织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北京银行、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就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项目与相关企业签约,总金额超500亿元。市金融局与国开行天津市分行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金融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通知》,加大项目挖掘报送力度,争取“疏解贷”专项政策资金用于我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产业发展。联合京冀两地人民银行指定实施“京津冀产业链金融支持计划”,安排125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专项支持京津冀产业链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截至2022年末,累计为京冀两地企业办理再贷款再贴现业务近57亿元。推动三地人民银行、金融局(办)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联合签署“七方合作协议”,积极辅导辖内企业对接银行间市场支持政策,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债券等创新工具成功发行。2022年,天津市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3613亿元,发行量位居全国第七;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绿色短期融资券、首单京津冀科技创新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券。
(三)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进创新试点落地。一是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中国证监会批准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我市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开展该试点的地区,市上市办印发实施《天津市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22年末,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005家,展示企业3888家,融资额718.8亿元。二是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天津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方案》,实现商圈零售、公共交通、智慧医疗、港口物流等16大类通用和特色场景全覆盖。截至2022年末,8家运营银行累计支持商户14.12万户、交易笔数848.8万笔、交易金额77.8亿元。三是依托自贸区扩大开放。聚焦大宗商品贸易、对外承包工程、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业务、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租赁等跨境贸易业态,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202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我市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会同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和有关金融机构开展8次跨境人民币、FT账户等跨境金融政策及业务实践宣讲,累计宣讲超过800人次;持续丰富“津心融”平台跨境贸易业态专区,编印《跨境金融便民服务手册》并进行广泛宣传。四是巩固拓展租赁保理等产业优势。截至2022年末,全市融资(金融)租赁公司1315家,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的30%,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规模占全国80%以上,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和全国最大租赁飞机资产交易中心;完成全国首单货机跨境资产包交易等创新性产品;国网国际融资租赁增资12.6亿元,成为全国能源电力行业排名首位、天津本土培育的最大融资租赁公司。全市商业保理公司576家,资产规模超过2900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推出全国首单银行间租赁住房类REITs产品等创新性产品。
(四)强化金融人才集聚。一是强化专业建设,培育拔尖人才。我市现有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经济与金融、金融科技等金融行业相关专业7个,培养了大批金融相关行业人才。我市高校持续加强金融类专业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绩。南开大学、财经大学在经济金融领域形成了整体集群优势,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财经大学、商业大学、工业大学5所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南开大学、财经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均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单位,以高水平专业建设,培育专业拔尖人才。二是实施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我市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建设导向,全面深化相关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部分成效显著的教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天津财经大学“新文科引领下《国际金融》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2022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南开大学“数字化时代‘金融+科技+人文’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天津财经大学“多元协同、多重并举的金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2022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教学改革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三是积极落实我市支持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津发展政策措施要求,推动金融领军人才引进集聚,向符合条件的领军人才发放引进人才“绿卡”并给予奖励资助。落实对拥有在我市执业或注册的国内外精算师、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资格的金融人才在津落户。落实《天津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专项资助实施细则》,将金融领域高层次人才纳入奖励资助范畴,完善金融人才激励机制。
(五)推进信用环境建设。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打破信息壁垒,提升监管服务质效。一是推动建立三地统一的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制度。开展线上征信服务一体化工作,借助微信小程序搭建跨区域征信维权在线服务平台。二是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会同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银保监局推动天津市统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通信用数据共享通道。三是深化信用信息应用服务,创新优化融资模式,及时汇总分析辖内金融机构数据需求推动解决,推动共享归集信用信息,支持辖内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信用融资服务。
二、今年工作计划
(一)着力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一是围绕落实我市“十项行动”,研究形成《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的子方案一并印发实施。二是制定实施金融街建设方案,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发展科创金融、数字金融、航运金融等重点金融产业,着力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努力提升金融资源集聚效应、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金融业安全发展水平,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核心区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产业金融示范区。
(二)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一是围绕制造业立市,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3.0版,推动金融机构优化重点产业链企业对接服务,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机构深化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应用,开发更多与科创企业特点相匹配的线上和信用类金融产品。三是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满足绿色产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四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持续加大金融支持中小微、乡村振兴、三农等领域的服务力度。五是加强企业上市服务,夯实后备资源库,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上市,持续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三)着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加大金融政策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显示度和辨识度。一是推动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发挥我市金融“全牌照”特点,推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做优做强租赁、保理等新型金融业态。加快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巩固传统融资租赁业务优势,提升飞机租赁资产管理能力,发力离岸租赁、跨境租赁等业务。推进商业保理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商业保理创新集聚和示范引领效应。三是强化政策创新。加快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步伐,推广离岸贸易结算便利化、自由贸易账户等创新政策应用,积极争取相关领域金融改革创新政策。
感谢您对协同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工作的关注支持。
202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