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066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农工党天津市委会

    贵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金融改革创新的提案,经会同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银保监局、天津证监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2022年累计发放789.05亿元,其中,投向小微和民营企业710.6亿元,同比增长74.8%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指导银行从信贷投放、体制机制建设、重点政策落实、产品及服务创新等方面,持续完善小微、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服务效能。鼓励银行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等重点市场主体或领域,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展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专项行动和微光成炬助企纾困稳大盘专项行动。建立615小微融资服务专员和200名金融顾问制度,为各区和重点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综合化支持。截至2022年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2%。加大服务乡村振兴力度,建设银行总行与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涉农领域提供不低于500亿元融资支持;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超过3600个,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

二是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能级。重点产业链企业库+金融服务专班为抓手,建立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主办行机制,同一产业链引入2-3家银行作为主办行同台打擂,相关银行建立专项工作团队,制定重点产业链专项服务方案。开展产融直通车系列对接活动,服务约250余家产业链头部企业。针对12条重点产业链,推行核心企业+主办银行一对一服务机制。推动金融机构设立服务产业链特色专营机构,逐链打造金融便利店,上线170余款银行保险产品。评选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链金点子好团队,推广金融服务典型经验。截至2022年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3160亿元,同比增长16.6%,较2021年提高13.5个百分点。

三是引导金融服务绿色发展。印发实施《天津市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若干措施》,建立全市绿色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助力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制定《绿色租赁服务流程规范》,支持东疆综合保税区建设绿色租赁服务流程试行区,巩固天津租赁领先优势。发布《天津市绿色项目评估认定指南(试行)》和《天津市企业绿色评级评估认定指南(试行)》。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挂牌系统内首家零碳网点。我市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投资环保设备、工程与服务行业标的109个,累计投资本金121.99亿元,在投本金78.99亿元。截至2022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4942亿元,同比增长22.3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8.85个百分点。

四是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深入落实国家和我市稳定经济大盘部署要求,全市存贷款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4.05万亿元,贷款余额4.25万亿元,存贷款加权平均增速8%,为201710月以来最高。建立重大项目融资对接长效服务机制,用好央行基础设施贷款和重大项目补充资本金工具,市金融局、市发展改革委、国开行天津市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天津市分行、进出口银行天津分行签订五方合作协议,为80余个优质项目投放资金超过500亿元。发挥信易贷平台作用,截至2022年末,天津信易贷平台累计为18.69万户守信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46.68万笔,金额1201.47亿元。

二、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加快构建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津心融线上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汇集税务、社保、医保、政采等17个部门3600万条政务数据,推动金融机构利用政务数据创新金融产品,发布税融贷等金融产品329项,变企业上门申贷在线选贷,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末,津心融平台累计为1.72万家小微企业提供授信271.1亿元。天津银行打造支付、征信、信贷三位一体的智慧小二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场景、数据、流量等资源,以场景内小微商户经营流水数据为基础,开发小微商户经营贷专项金融产品,为小微市场主体提供主动授信、随借随还的线上信用贷款。截至2022年末,智慧小二平台在天津地区累计入网商户31.35万户、发放信用贷款41.88亿元。

二是积极做好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人民银行批准天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我市成为全国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印发实施《天津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方案》,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运营银行拓展应用场景,实现数字人民币在商圈零售、公共交通、智慧医疗、港口物流等16大类通用和特色场景全覆盖。截至2022年末,我市8家运营银行累计支持商户14.12万户、交易笔数848.8万笔、交易金额77.8亿元。

三是加快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中征(天津)动产融资登记服务公司是央行在津设立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我市积极推广中征动产融资登记服务平台服务功能,积极利用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2022年,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支持天津地区企业融资203.2亿元,其中,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192亿元,占比94.5%政采贷线上业务居全国第六位。发挥我市商业保理公司集聚优势,推动商业保理公司应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以应收账款为基础的融资服务,多家商业保理公司已建设了线上融资服务平台,推出全国首笔应收账款数字资产线上跨行再保理等业务,实现了业务模式创新升级。

四是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编制《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关于开展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工作方案》,总结归纳75项具体工作任务,并形成《天津分行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工作任务基本信息表》,相关工作稳步推进。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成立数字化战略委员会,创新业务场景,提升服务效能,利用数字化、科技化手段提升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可得性。督促证券基金期货机构落地数字化转型战略,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促进天津区域性股权市场数字化发展,指导天津OTC扩大场景范围,完善区块链+上市预备企业梯队库、区块链+企业培育孵化生态、区块链+数字化融资、区块链+监管等四大场景建设。加快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善数字化监管系统,搭建监测分析模型,增强风险监测的全面性、前瞻性、穿透性,做到依法合规、守正创新,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拓宽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2022年共发布两批25个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其中高利尔滨海模式下离岸转手贸易业务便利企业跨境资金结算4项首单创新业务落地,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125个,其中全国首创22个。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全国首批转型债券等20余项国内首单(首批)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发挥我市租赁保理优势,推出16个租赁服务绿色产业典型案例和17个保理服务实体经济及创新发展案例,中车金租完成国内首单定制化租赁项目等多项创新案例落地

二是积极推进可持续金融发展。充分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建立绿色金融评价管理系统,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作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评比的参考,有效提升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指导全市首批17家金融机构完成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其中,兴业金租发布国内首份金融租赁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探索对绿色建筑贷款进行前置认定,引导金融机构满足绿色建筑合理融资需求。积极申请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召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工作推动会议,编制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并报送人民银行总行,目前人民银行总行正在对包括天津在内的九个省市申设方案进行研究,同时落实边申边建要求,加快推进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

三是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服务,修订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管办法提高准入识别能力,持续下放监管事权支持经开东疆租赁保理行业高地发展。加快地方金融监管数字化步伐,升级迭代数字化监管系统,地方金融组织监管评级和年审等信息获取实现信息化,非现场监管能力不断升级。截至2022年末,全市融资(金融)租赁公司1315家,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的30%,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规模占全国80%以上;全市商业保理公司576家,资产规模超过2900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天津金融工作的关注支持,您所提建议对我们后续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我市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加快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制定实施《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有力支持全市十项行动实施。二是在和平区、河西区相关区域筹建金融街,进一步增强金融资源集聚效应和服务支撑作用,打造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核心区。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科技金融良性循环,加大对重点产业链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科创金融、数字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持续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载体环境提升。四是积极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集聚数字金融要素资源,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发挥津心融平台、天津银行智慧小二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提高金融服务质效。五是加强地方金融监管,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制度机制,强化监管科技运用,有效提升地方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

202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