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融资计划书
项目编号:CRQ0210
一、公司基本情况
1.成立时间:2006年2月
2.注册地点:天津市
3.注册资本:2680万元
4.股权结构:公司共有14位自然人股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75.15%
5.主营业务: 聚酰亚胺薄膜制造销售
6.所属行业:新型功能材料制造业
二、公司分析
1.盈利模式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模式,致力于聚酰亚胺薄膜产品的生产、研发及应用服务,通过产品销售取得经济效益。
公司通过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的方式,将产品品牌化,持续加强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通过脱离低端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而加强抢占高利润率的高端蓝海市场的方式获取利润。因此,公司现阶段利润来源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提升普通产品的质量,从而摆脱价格战,将货物销售给需要高质量产品的用户来获取利润。另一方面,是通过研发新产品,从而取得先驱优势,持续不断的获取利润。
2.公司战略及核心竞争力
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是:巩固和稳定现有市场;抢占和领先新兴市场;拓展和开发国际市场。
一直以来本行业高端产品一直被美国、韩国、日本企业所占领。且国内企业产品较为单一,新产品较少。相比较而言本企业是在本行业内产品最为丰富、新产品开发力度最大的企业。未来公司将会努力开发高端产品,从而打破外国企业对于本行业的垄断并且持续多元化发展,不断开发新产品,争取成为本行业的龙头企业。
公司主要核心人员均在本行业从业超过30年。公司共有23项已授权专利,其中1项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此外还有一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
三、行业分析
1.在国内本产品的生产商较为分散,并无垄断性龙头企业,多为作坊式经营。进入的壁垒有很多方面
2.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下游市场需求不足,PI薄膜产业发展缓慢,国产电工绝缘用普通PI薄膜的产能仅约250 t/y。全球高性能PI薄膜的研发和制造技术被美国和日、韩等国垄断。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电子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柔性覆铜板(FCCL)的快速发展给聚酰亚胺薄膜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需求日益增加。2002年,国内PI薄膜产能约750 t/y;2004年产能增加到1 500 t/y;2009年产能达到4 000 t/y。2004~2009 年,国内 PI 薄膜的产能和产量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率增长,2011 年以来,国内 PI 薄膜的需求量超过3000t/y,销售额约10~12亿元。
3.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率。2012年和2013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量将分别达到4500吨和5000吨左右。未来几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将以年均10%左右的速率快速增长,据此估计,2016、2017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需求量将分别达到6655吨和7320吨。
3.聚酰亚胺薄膜的应用涉及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强,发展空间极大,前景广阔。由于上述几个壁垒,对于行业新进入者有较高挑战.且由于聚酰亚胺行业属高科技产品,由于应用面比较广产品性价比较高。替代品的出现概率较低。 此行业一直属于国家支持行业。 国家发改委 在2013年3月将有机和无机高性能纤维及制品的开发与生产(聚酰亚胺)列入鼓励类产业.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改委、工信部等都有支持文件。
本行业主要下游产业为:电子产品、电器绝缘、航天航空、大型电机产品、新兴电池行业等。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本行业产品会被越来越多的产业所使用。
四、融资需求
1.拟融资金额:2000万元
2.融资方式:股权(拟出让8.53%的股权)
3.融资用途:进行生产设备的投资升级以及购买新的生产线;进行企业流动资金的补充。
五、财务数据
1、历史数据
总资产:2014年5643.26万元,2015年6337.58万元;
净资产:2014年2696.18万元,2015年3817.06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2014年6825.83万元,2015年6224.5万元;
净利润:2014年906.92万元,2015年647万元。
2、盈利预测
成功融资后,未来三年盈利预测为:
主营业务收入:第一年8000万元,第二年10000万元,第三年15000万元;
净利润: 第一年1000万元,第二年1500万元,第三年2000万元;
六、资本退出
1.退出方式:股权转让
2.投资回收期:3年
风险提示:天津市上市办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免费的对接服务,融资项目信息均由融资方提供,上市办不负责对项目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通过该平台进行的任何投融资活动均属市场行为,由此产生的任何风险由投融资双方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