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保监会再度聚焦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问题,继续传递出紧锣密鼓的支持小微企业政策信号。作为提供金融支撑的主要力量,银行业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也越来越给力。央行最新公布的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8.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在数据增长的背后,银行业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世界性难题,提升服务质效也在不断探索,期待“出奇制胜”。那么,在利用全产业链融资模式、发展票据业务以及“无还本续贷”模式等近期备受关注的奇招背后,体现了银行业的服务小微企业的何种考量?未来,银行业又应该怎样更好地推进这些业务的发展?
一、打造全产业链融资模式
近期,平安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KYB产品体系主推出了产业链融资产品,目前,已有医药行业与光伏行业的产业链融资产品落地。
4月,平安银行郑州分行为医药行业的某产业链核心企业放款,完成首笔业务。据了解,在该项目中,企业依托产品,与10万多家下游公司开展有效经营,快速拓展了市场份额,使得平安银行与其共同构建起10万多家下游公司的良性生态。此外,该行的KYB核心模型与医药流通行业特性数据的有机结合,也增强了其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庞大的客户群资源,可以挖掘的需求显然不止于此。”业内人士表示。
从平安银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借助供应链金融,不仅提升了银行服务小微的能力,也增强了银行服务小微的动力 “这十多年,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新生长出来的小贷、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打麻雀、打散弹”,缺少产业链金融的系统推进和覆盖。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关键是要突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金融服务概念。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小贷、保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都要围绕二、三产业各行各业的产业链形成金融服务体系。” 在近日的2018年“小企业大梦想”高峰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黄奇帆表示。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按照供应链的交易特点,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黄奇帆认为,通过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
“商业银行要借鉴日本三菱、三井住友银行等经验,着力发挥在资金、成本、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构造主办行模式,打造全产业链融资模式。要借助服务大型客户较多的优势,精准解决痛点,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强合作,将交易信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贯通供应商、经销商和终端个人客户的融资需求,为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提供门槛更低、利率更优惠的融资服务。” 对于银行业的具体做法,黄奇帆如是建议说。
二、发挥票据业务优势
“票据的信用风险小,主要是银行、财务公司和大型企业的信用,能有效遏制商业银行的不良率的增高。因此,票据业务是商业银行快速布局小微企业的最好抓手,是商业银行示爱小微企业的那朵玫瑰花。” 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秦书卷表示。
面对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弱、应收应付多、缺乏必要的财务信息和信用以及资金需求“短、频、急”等痛点,票据业务成为了一个解决良方,被广泛使用。
近期,人行深圳中支利用人民银行再贴现政策工具,为有产品、有市场、有诚信的小微企业专门设立了“微票通”票据融资再贴现快速通道服务项目。
据了解,人行深圳中支设立了20亿元首批专项再贴现额度,向“微票通”承办银行提供低成本的再贴现资金支持,引导承办银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票据业务管理制度健全,且没有重大历史违规情况的商业银行,均可成为“微票通”业务承办银行。
应当指出的是,按照目前各项政策要求,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必须要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才能享受政策红利,这类票据对银行来说是流动性差、价格较低的资产。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后端的转贴现能力,通过强有力的运作能力,既指导前端小微企业贴现价格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又保持一定的此类票据资产流动水平,同时还要确保一定的收益能力。” 秦书卷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当地人行的沟通,从量和质上保证能惠及到真正有需求的小微企业。
此外,秦书卷还建议,银行业通过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票据部门或团队,统筹票据业务全产品全流程管理以及联合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主要企业做好末端企业的对接等方式,来提升票据业务对小微企业的服务。
“绝大多数小微企业主要是供应链的相对末端,在供应链条上处于绝对的弱势,但这类客户中有一大部分会被动收到链条上强势企业的票据,且金额比较小。而从整体风险来看,这些基于核心企业的具有真实交易关系背景的信用流转、风险很小。如若银行扫清授信障碍,做广核心企业和主要企业的授信名单,再联合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主要企业的力量,一起做好末端小微企业的票据融资营销,必然会打开一片天空。”秦书卷表示。
三、理性对待无还本续贷
在山东德州的“无还本续贷”案例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之后,这项早在2014年7月就被原银监会开绿灯的业务再次“火”了。
不过,专家和业内人士对这项业务普遍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无还本续贷’本质上就是借新还旧,虽然短期的确能起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若大规模推行,可能会滋生道德风险,鼓励小微企业犯险,从而埋下未来信用风险的种子。从海曼?P?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角度来看,无法偿还本金的借新还旧就是投机行为,很容易过渡到最危险的庞氏阶段,若市场中此类行为主体的占比显著上升,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蔡浩撰文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表示,“无还本续贷”的关键是风险防控,从目前总体的风险防控机制看,离大规模推广还存在一定距离。“对于业务经营和企业资质状况良好,只是因资金问题才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而言,不存在风险加大的问题。但还有很大部分小微企业是本身经营管理以及所在行业等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依然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发生坏账的风险就相对较高。”
“为了降低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应将业务决定权交还给市场,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可以加以引导,但应减少干预。不应该把这种模式作为一种普遍模式进行推广,这也是稳金融、防风险的应有之义。” 蔡浩认为,引导主要应以减少小微企业断贷,加快贷款审批和放款速度为主。而在减负的同时,不应弱化其融资约束,应适当提高“无还本续贷”成本,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正常还贷后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