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新闻动态  >  近日要闻
保险投资养老社区应“殊途同归”
保险投资养老社区应“殊途同归”


保险公司投资建设养老社区的热情依旧高涨。据原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共有中国人寿等8家机构投资的29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18个省市,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而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的新闻也频频见诸于报端,例如“泰康之家”实现全国12城布局、中国太保集团宣布进军养老社区市场等。

面对我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加之养老作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养老市场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银发金融”的美好前景也令各家保险公司蠢蠢欲动。

就目前而言,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三个,分别是为各类养老机构提供相关风险管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养老保障计划以及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由于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优势,在能够拓展产业链、与保险业务产生协同效应等因素的刺激下,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热情高昂。

而在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方面,不同险企呈现出 “轻资产”与“重资产”两种不同策略。投资策略的选择自然是以资本实力、商业模式为支撑。养老社区的开发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对于很多保险公司来说都是一道不低的“门槛”。正因为如此,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往往只有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公司才选择“重资产”的投资运作模式。而对于多数小公司来说,则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了更为灵活的“轻资产”运作模式。

关于“轻资产”和“重资产”两种模式的优劣,业界也有所争论。一方面,“轻资产”模式资金投入少、简单灵活,可以快速复制,易受资本青睐,十分适合资本实力相对不足但又意欲入局的中小保险公司。但也有观点指出,“轻资产”模式下的养老社区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对养老产业链的参与、整合力度也比较小,很难为企业提供坚实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重资产”模式资金投入大,盈利模式复杂,不易复制,回报率低,但相对而言,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提高服务效率,同时能够推动养老设施全产业链发展,并与保险业务及其他业务板块产生战略协同效应。一位大型险企相关负责人曾对笔者表示,“重资产”模式能够为保险公司筑起较高的“护城河”,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不易被赶超的竞争力。

其实,抛开争论而言,在险企的实践中,“轻资产”与“重资产”两种模式并非对立,一些保险公司就采用“轻”“重”结合的混合策略,甚至一些大型险企也是如此。例如,中国太保就提出“轻重结合、先重后轻”的发展思路,而中国太平在以轻资产作为主要模式的背景下,也不放弃大型养老社区建设,选择“两条腿走路”。由此可见,在进军养老社区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对于两种策略的取舍运用,更多地应当基于自身的实力与发展目标,而不需执着于“轻”“重”之辩。

最后,无论是“轻”也好,“重”也罢,保险公司投资建设养老社区的初衷都是在开拓市场空间的同时服务社会民生,而“轻”或“重”都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就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建设养老社区还面临着其他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专业护理人员队伍不足等,这些因素同样会影响到保险养老社区的发展前景。因此,保险业不妨无问“轻”“重”,而是从自身的能力和需要出发,积极深耕养老服务领域的各项内容,以期能够在未来借助不同形式的养老社区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