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新闻动态  >  近日要闻
商业银行“开源节流”优化资本管理
商业银行“开源节流”优化资本管理


近日,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工具创新。同日,农业银行公告称,拟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发行不超过274.73亿股A股,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含),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心有灵犀”引发市场关注。

事实上,不难发现,监管部门近期接连发文鼓励银行补充资本。那么,监管层在此时点鼓励商业银行“补血”的政策意图何在?目前我国银行资本补充工具主要有哪些,未来的创新方向会在哪里?银行优化资本管理的关键又是什么?

适度放开资本补充渠道

近期,监管部门接连下发文件鼓励银行补充资本。2月27日,央行就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布2018年公告第3号,打开了新型资本补充工具的闸门。随后,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下调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红线”。业内人士认为,下调拨备要求,除了加速银行不良处置以外,释放净资本以支持实体经济也是重要的政策意图。

受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监管层在此时点鼓励银行补充资本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短期来看,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强化导致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增大;二是长期来看,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监管标准每年的逐步提升,也形成了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的现实。

“影子银行存在的目的即是绕开资本监管。而根据目前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要求,表外融资作为社融的一部分将出现下降,如果银行表内贷款不能够有效‘承接’的话,就会出现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下降的可能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中心主任曾刚认为,为了维持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适度放开或探索资本补充渠道、进行补充资本工具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实际上,当前银行业乱象最突出的三大领域——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的治乱象效果显著,同业资产和负债大幅下降,2018年1月份理财同比只增长了1%,表外业务开始收缩。专家表示,在金融乱象得到遏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银行资本压力的凸显。

此外,根据银监会资本新规过渡期安排,到2018年年底,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系统性重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要分别达到8.5%、9.5%和11.5%,非系统性重要银行则要分别达到7.5%、8.5%和10.5%。“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影子银行转表所带来的压力,监管标准逐年提高也使得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加大。”曾刚说。

资本补充工具将扩容

根据相关规定,IPO、定增、转股后的可转债均可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优先股可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债可用于补充二级资本。值得关注的是,就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而言,IPO和可转债是目前最受银行青睐的两个资本补充工具。

实际上,不少商业银行自去年便开始进入了“补血赛场”。数据显示,2017年,有5家商业银行计划或完成可转债发行,规模达1650亿元。而在过去的10年间,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发行过可转债,合计850亿元。

今年2月2日晚间,江苏银行公告称拟公开发行可转债,募资总额不超过200亿元;3月5日,证监会网站披露,发审委召开吴江银行25亿元可转债发行审核工作会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5日,商业银行中待发的可转债规模高达1885亿元,包括平安银行、江苏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银行。

而一些城商行也在扎堆冲刺IPO。根据证监会最新披露的信息,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6家银行处于A股IPO正常排队名单之中,处于“预先披露更新”状态的排队银行数量达9家,5家处于“已反馈”阶段,两家处于“已受理”状态。

商业银行对资本补充的渴求与监管层选择此时鼓励银行补充资本达成了默契,而实则也是我国银行业资本补充渠道亟待完善的现实需要。

“目前来看,我国银行业资本补充工具比较简单,特别是非核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主要是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可转债在没有转股之前还不能计入资本,只能算是个或有资本补充工具。所以,我国资本补充工具类型相对于国际上其他银行来讲是比较少的,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曾刚强调。

业内普遍认为,《意见》出台后,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箱将扩容,资本工具发行量也会相应增长,同时资本工具的投资主体未来也会进一步扩展。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意见》指出,“监管部门将从拓宽资本工具发行渠道、增加资本工具种类、扩大投资主体范围以及改进资本工具发行审批四个方面支持商业银行探索资本工具创新”。那么,未来银行将会有哪些资本工具创新值得关注?

“主要的创新可能还是集中在二级资本债。”曾刚表示,对于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主要集中于定增、再融资、IPO等方式,创新空间不大。未来,主要的创新空间还是结合了股和债一定特点的混合资本债券方面以及其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和股本一样的吸收风险作用的金融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探索新的资本补充工具“开源”以外,“节流”在银行资本管理方面也同样重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应转变盈利模式,注重轻资本业务的发展,发展现金管理、资产托管、财富管理、财务顾问、代理保险、代理债券等中间收入业务,提高非息收入占比,减少资本消耗。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将业务重点转向个人零售或者小微企业贷款,也能达到资本“节流”的效果。原因在于,零售业务的资产在银行表内风险加权资产的占比更低,例如,符合标准的小微企业债权占表内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75%,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表内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50%,而一般企业债权占表内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达100%。

对于银行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本管理,曾刚认为,一是要建立持续的、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机制,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本的支撑能力;二是要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资本补充是有成本的,随着穿透式监管的推进,到底是要筹集更多资本来扩张规模还是提高现有资本使用效率,银行需要思考。资本管理理念也将逐步实现从注重规模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