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三季度“成绩单”均已对外公布。从三季度情况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延续了上半年稳定向好的态势,大部分银行实现了不良率的持续改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的银行数量也在明显增加。
“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今年以来经济增长提速带来的企业盈利状况改善。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各项降杠杆和去产能政策,也为前两年相对表现较弱的上游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其贷款质量出现回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许文兵认为。
资产质量继续夯实
国有大行资产质量在同业中率先出现拐点。三季度业绩显示,截至9月末,五大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均出现下降。其中,农行的不良贷款还实现“双降”,其不良资产余额较上年末减少210亿元。
五家国有大行的三季报显示,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56%,下降0.06个百分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7%,下降0.4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1%,下降0.05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0%,下降0.02个百分点;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1%,下降0.01个百分点。
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走向则略有分化,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较2016年年末出现了下降。具体来看,光大银行不良率为1.58%,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不良率为1.60%,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比上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
包括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几家股份制银行,其不良贷款率则较去年年末有所增加。
不过,总体来看,商业银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资产质量企稳向好的趋势得以延续。盘古智库研究员吴琦分析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今年以来商业银行通过退出风险较大行业、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等方式,信贷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持续强化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通过现金回收、贷款重组、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前期积累的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处置。
“党的十九大对金融业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防范金融风险则是改革深化的重要前提。我们认为,连续多个季度不良降、拨备升的局面,预示着银行资产质量整体逐步企稳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两步走’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杨跃认为。
风险预警指标趋势向好
上市银行的三季报还显示,不良贷款的先行性指标——逾期、关注类贷款,也出现明显好转,银行业资产质量向好曙光进一步显现。
工行三季报透露,该行新增不良额、逾期率、劣变率、剪刀差等关键指标持续向好。农行在新发生不良金额、不良发生率同比“双降”的情况下,逾期贷款余额、逾期率也均实现“双降”。
股份制银行的风险预警指标也出现明显向好趋势。平安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的信用卡9月新迁入不良比例为近3年来最优水平,零售主要贷款产品(新一贷、汽车贷款)由未逾期迁徙到逾期30天以上的比例也在持续走低。浦发银行披露,该行90天以上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降至94%,较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
“在多数银行不良率稳步下降的同时,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也在稳步提高,关注类贷款占比在同步下降,表明当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好转是更加真实的好转。”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认为。
从宏观经济环境考虑,李佩珈认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好转,主要与经济企稳回升、企业效益好转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显效有关。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快,“僵尸企业”、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受到控制,信贷资源正在更多流向创新企业、实体经济等高效率部门。
“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好转,表明当前我国面临的债务风险正得到逐步化解,这也可以从今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数量明显减少得到验证。”李佩珈分析。
截至9月末,今年债券违约事件数和违约金额分别为31项和236.8亿元,相比2016年分别为78项债券违约事件数和403亿元的违约金额明显减少。
难言“拐点”来临
尽管三季报显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指标持续向好,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现在说资产质量“拐点”到来仍为时尚早。
“一方面,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呈现出分化趋势,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转好趋势日益凸显,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资产质量压力依然较大;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而且部分地区和行业的风险尚未完全暴露,随着去产能和环保限产政策的推进,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地区和行业客户的信贷质量产生劣变。”吴琦认为。
刚刚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6%,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不及市场预期。
李佩珈也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难言根本缓解。从宏观基本面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乐观情形下,2018年GDP增速或将与今年持平。从微观层面看,民间投资不足,利率上行背景下部分企业债务负担加大等都将制约资产质量的改善。
“预计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好转的态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但也应关注下游行业利润率收窄和房地产市场缩量调整可能蕴含的潜在风险。” 许文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