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表示,在开放宏观格局下,货币政策应有国际视野,要更加关注货币政策对资产配置、经济动态均衡的影响。
央行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央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的配置,既是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从目前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资产方主要是外汇资产,约占总资产的78%;负债方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约占总负债的63%,还有一部分负债是货币发行,约占21%,其他项目占比较低。
在经济稳定繁荣的正常时期,发达经济体和部分发展中经济体中央银行常规货币政策操作以短期利率为操作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短期市场利率维持在目标利率附近,资产负债表只是作为附属角色,其规模和结构变动不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货币当局认识到外汇储备在应对危机中的重要作用,此后,其持有的外汇储备大幅上升,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为资产方的国外资产(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同时,负债方储备货币(基础货币)大幅增加,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扩大。为了缓解外汇占款上升投放过多流动性对经济的冲击,央行往往会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或者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来对冲。较高的存款准备金是分担外汇储备成本所必须的。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短期利率接近或触及“零下界”,不少发达经济体央行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金融市场流动性、促进信贷投放,更加主动地管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
央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政策操作密切相关,货币政策操作会带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或者结构的变化。例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国债回收流动性,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对政府债权减少,负债方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超额准备金)相应下降。如果央行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投放基础货币,资产方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增加,同时,负债方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上升。
因此,有专家表示,分析央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变化,有利于分析货币政策的走势和央行的调控能力,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能深刻地反映货币政策主动调整、适应经济变化的操作思路。
《报告》称,从央行资产负债表来看,以准备金工具为例,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负债方中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中的法定准备金会相应地转化为超额准备金,从而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促进市场利率下行,加上降准信号意义较强,有可能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这些因素在一定情况下都可能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资本流出增多,外汇储备下降。这意味着,从资产负债表“复式平衡”的结果看,在负债方准备金下降的同时,资产方外汇储备也会相应下降。
“或许是出于货币政策可能对资产配置、经济动态均衡产生影响的考虑,未来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灵活谨慎的风格将继续得以延续。”来自市场的分析人士表示。对此,《报告》也强调,“在开放宏观格局下,货币政策应有国际视野,要更加关注货币政策对资产配置、经济动态均衡的影响,要注意到这些影响最终都可能会表现在跨境资金的流动上”。
“货币政策应保持中性适度,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同时,又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要综合运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报告》强调。
事实上,近两年,考虑到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央行主动创新流动性投放方式,用组合拳灵活调控市场流动性。2014年以来,人民银行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等工具提供流动性,增强了对中期和长期利率的指导。同时,2015年,经全国人大、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增至3.2万亿元。这些地方政府债券已允许纳入央行SLF、MLF和PSL的抵押品范围,将进一步扩宽基础货币供给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