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阶层买得起进口汽车,售价比4S店低十几万元,正因自贸区建设而在天津变成现实。
日前,位于天津自贸区东疆港片区里的东疆国际汽车城内人头攒动,不时有购车者前来询价,汽车销售员忙得不亦乐乎。看到这样的景象,汽车城董事长张玮不禁感到欣慰,今天虽然是试营业,但是人气却出乎他的意料。
“东疆国际汽车城可谓借了自贸区的东风。”张玮向记者打开话匣子,天津自贸区方案提出,支持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这让企业备感振奋,自贸区新政策以及海外采购与口岸物流新服务等便利,对企业的发展环境来说仿佛和风细雨。为了等待自贸区方案落地,汽车城已提前准备运作了一年。
“中规店汽车销售各环节代理商层层加价,而平行进口汽车在海外直接采购然后卖给顾客,少了总代理和分销代理环节,因此价格便宜很多。”张玮说,这使得来购车的顾客络绎不绝,不仅企业感受到了自贸区的便利,天津的居民们也初尝实惠。
天津自贸区,辐射华北,又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试验田”里的制度创新内容更为丰富,诸如“三证合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以及跨境人民币贷款等政策陆续出台和落地,三大片区犹如徐徐展开的蓝图一般,旨在打造区域经济和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诸项改革已在谋篇布局,蓄势待发。
自由贸易落子布局
从市区驶入天津港片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拱形大门高高耸立。在这块填海造陆而成的人工港口,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
汽车城选址在天津东疆港区,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港口资源。源头采购经海运到港口直接销售,能省下不少成本。在自贸区启动前,平行贸易还处于灰色地带。平行进口汽车,是指那些未经跨国汽车公司品牌授权,从海外经销商处购买,转而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辆。张玮解释,“我们是贸易商,不是汽车经销商。自贸区挂牌后最大的感觉是腰杆硬了,给行业正了名。”
事实上,平行贸易是外贸中的一种市场行为,在平行进口车中,天津港的市场份额达到85%.不少外贸商感觉到,开展试点将给国内汽车消费带来诸多好处。因为在传统的代理商购货中,总经销商的进货次序已经排好,而中国的品牌代理商无话语权,即使车辆销售滞压,也必须按照次序不断进货。而平行贸易更为自由,不仅可以根据汽车销售的进度和资金流选择进货时机,还可以灵活选择车型。
更让商家感到便利的是,海关手续和关税交纳流程即将简化。“以前进口一辆车就要交纳一次关税,现在允许我们分批次统一交税,目前正在商量流程试运行。”张玮说,另外东疆保税港区“境内关外”的保税功能也让企业受益匪浅,缓解了很大资金压力。
东疆保税港区还有一张响亮的“名片”,就是融资租赁。近年来,融资租赁正成为我国扩大进出口贸易的新兴贸易方式。而从2007年起掀开的国内融资租赁业发展新篇章,很大内容在天津。在自贸区政策框架下,融资租赁创新的空间更为巨大。
5月18日,外汇局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支局为两家租赁公司成功办理天津自贸区挂牌以来的首笔跨境联合租赁业务,这也是自贸区内第一笔以海洋工程装备为标的物的跨境租赁业务。
民生金融租赁公司首席分析师赵小川告诉记者,东疆保税港区已成为全国融资租赁业聚集、先行、示范、领航区,区内已经云集了800多家租赁企业,涉及飞机、船舶、通讯、电子信息、医疗、工程车辆等。区内首创的境内保税区项目公司(SPV),可按租金分期缴税,还有先行先试的融资租赁业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在全国推广。
天津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赵小川认为,我国可借鉴爱尔兰等国家对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经验,对于用租赁方式出口的中国制造产品、引进来的国外优质产品以及承租对象在境外的产品,给予税收方面的支持,另外也可通过政府担保的方式给予金融租赁机构支持,使其在对外业务上具有价格优势。这些举措有望通过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核心功能先行先试,进一步实现政策突破。
改革红利渐次释放
简政放权、探索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是自贸区承载的首要使命,这从商事经贸服务的便捷化中可见一斑。
天津机场片区的商事经贸服务厅略显冷清,只有三三两两的企业主在等候办理业务,注册、企业登记、海关、检验检疫行政审批集中在一个厅内依次排开。厅内大屏幕上,办证进度列表清晰地列明了每个企业的接件日期、受理日期以及办件状态。
“很多公章进入了博物馆,办件不再排长队。”一位来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职员说。服务厅显眼处张贴着企业设立“三证合一”受理申报须知。从3月份起,天津市正式实施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办件程序进一步简化。
借助机场空港的便利优势,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和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正是天津机场片区的定位。世界制造业巨头纷纷在此抢滩扎根,成为看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最好注解。在首批领取营业执照的20家企业中,不乏庞巴迪这样的全球制造业巨头。这家全球第一大支线飞机制造商即将投资3000万美元在机场片区建立公务机维修中心。此前在航空产业中占据重要市场地位的古德里奇、空客、中航直升机等项目均已落地。
投资管理方式的变革不仅吸引着外商投资,也让境内装备企业“走出去”充满了期待。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邓应华对记者表示,企业的产品已经远销欧洲,他最关注的自贸区政策是境外投资项目的备案制,已经突破了很多限制,这对企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提供了便利。
“以前对外投资需要请专业机构写可行报告,程序非常繁琐,备案制后流程会缩短很多。”不少企业有邓应华同样的感受,“出口退税也正在推行无纸化办公,退税周期会更短。”
投资贸易便利化,必然要求金融改革创新为之铺路。天津汽车模具等企业很清楚自己的金融需求,一是将目光聚焦在海外低成本的资金,希望通过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海外直贷等降低融资成本;二是能够通过将来的自由贸易账户实现母公司与子公司本外币更加自由往来,提高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效率。
深耕金融改革试验田
来自人行天津分行的数据显示,天津自贸区挂牌首月,区内金融业务稳步开展。截至5月21日,自贸区企业累计开立本外币账户493个,其中人民币结算账户312个,外币账户181个;跨境收支(不含跨境人民币业务)21.2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58.0亿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12.7亿美元。
为落实《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将直接投资外汇登记下放银行办理”创新政策,人行天津分行组织辖内外汇指定银行业务经办人员开展了首期直接投资外汇登记业务系统操作培训;为配合天津自贸区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改革,及时调整外汇业务审批材料,以“三证合一”的营业执照及企业备案2项证明材料替换原有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4项证明材料,简化企业手续。
内外资企业纷纷抢滩,已让金融机构嗅到了机遇。中行天津市分行行长助理孙惠敏说,经过对自贸区企业的需求摸底,内资企业利用自贸区平台打通境内外资金通道的意愿强烈,不少跨国集团及贸易型企业对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经常项目外汇资金集中收付等境内外资金统筹使用的需求也不断显现。随着一体化通关的推进,关税保函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
不只是自贸区新项目、新客户给银行带来了资源,渤海银行天津分行贸易金融部总经理高建文告诉记者,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流也带来了市场扩容和合理套利机会,预计跨境投融资服务、离岸金融等业务经营范围将不断扩大。
面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带来的崭新命题,深耕金融改革试验田,成为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就在4月21日天津自贸区挂牌当日,中行天津市分行实现多项业务首发,这包括联动中国银行东京分行、法兰克福分行办理天津自贸区首单跨境融资业务,办理天津首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完成天津自贸区首笔租赁公司项下跨境人民币收款业务,并联动海外分行与民生金融租赁、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跨境融资协议。
渤海银行天津分行提出,在离岸业务方面,将逐步把自贸区分行打造成为全行离岸业务中心,开展以离岸贸易为突破口的自贸金融和离岸金融创新,实现对跨境客户的一站式服务。
成立已三年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天津分行瞅准自贸区建设机遇,向东疆保税港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贷款7亿多元,同时该行支持各种租赁公司贷款余额达到32亿元,支持了近10家租赁公司的飞机、船舶等业务。
天津自贸区是我国北方唯一的自贸区,也承载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任务。“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我们将结合天津实际,积极争取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进一步创新天津特色的金融改革政策及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刘通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刘通午介绍,在争取人民银行总行同意后,将重点从三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一是支持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与合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二是支持北京、河北地区银行机构通过设立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内主体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三是支持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形式投资于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的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金。